几十个孩子排成两排,留出一条小路,被歧视的“绿孩子”伤心地从这条小道上走过,要离开这个伤透心的“村庄”。
两边的孩子每个人都要对他说一句悄悄话———这些孩子有些是曾经伤害过他的,有些是曾经冷落过他的。
那些不善言辞的孩子则拉住了“绿孩子”的手,不愿意松开……
这是在周家桥街道教育戏剧公益平台MonKids周末活动中的一幕。当“绿孩子”离开“村庄”,整场戏已经结束。但是那两排从6岁到10岁不等的孩子们都沉默了好久才缓过神来,“我们在学校里被欺负过,也欺负过别人,糟糕的感觉和现在一样。”一个调皮的三年级男生沉默很久说了这么一句话。
教育戏剧公益平台MonKids,是华东师范大学8位艺术教育专业学生2014年发起的,每两周一次的教育戏剧活动,一直是家长们最热门的选择。这一平台的负责学生、华东师范大学艺术教育专业三年级学生沈雨辰说,教育戏剧,就是让孩子们在一个不会带来心理伤害的地方感受现实世界的激烈冲突,从而获得经验的一种方式。最主要的,是为那些并不开朗的学生寻找到他们的力量。
沈雨辰自己就从教育戏剧中获得了新的人生体验。
从小学开始,他就非常内向。“其实很多时候,同学或者朋友们坐在一起热烈交流的时候,我常常也有很强烈的表达欲望,但是也许是因为人多,不太善于表达,也可能是担心自己说得不够好,所以我常常在心里想很久,最终放弃表达。”沈雨辰说,“后来我发现,很多人都有过同样的经历。其实沉默的时候,我们也常常因为不能很好地表达自己而感到非常难受。”上大学后参加一些戏剧活动,他发现,始于英国的教育戏剧可以解决这个难题。教育戏剧不只是让孩子们排剧演出,还可以有戏剧活动,甚至在中文、英文、数学、科学等课程中都有教育戏剧存在———以前的概念是让孩子上台表演愉悦家长,小朋友要花好多时间走台步训练,现在是把戏剧作为载体,将表达融入到所有的活动中,让孩子们既学会表达,也能够得到心智的成长。
戏剧教育弥补了教育中“谁是主角”的问题
沈雨辰在实习时发现,传统的教育戏剧总是为了观众的观感,很少考虑孩子们的需求。每次排一部剧,都要让孩子们花费大量时间来走台、排练,照着剧本背台词。而最大的问题常常是:那些善于表达、善于表演的小孩永远是主角,而那些不善于表演的小孩永远都在做背景。
“这就像教育戏剧专家所讲的———传统戏剧就和我们的教育一样,牵涉到‘谁才是主角’的问题。在学校里,主角往往都是老师,或者那些外向的,善于表现的孩子。在这样的情况下,那些不善于表演的孩子就永远只能做背景,演大树或者石头。这样的教育对那些有差异的孩子来说,未必是最好的。”
教育戏剧不同。孩子们自己是教室里或者剧场里的主角,所有的活动并不以别人的观感为目标,而是以孩子们的成长为目标,每个人都必须是主角。
有些戏剧活动前,孩子们要分组做一次准备游戏“墙上的角色”,即孩子们分成不同的小组,每一组选出一个小朋友躺在一张大纸上,其他的孩子在这张大纸上描出这个孩子的轮廓,随后把他们对这个角色的想法写在这个轮廓中。每当此时,就能够看到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奇思妙想。
对于成年人来说,当他们读故事时,往往会根据自己以往的经验来对角色的表现和心理变化提出自己的看法。但是儿童不同,他们没有什么生活经验,因此当他们在读绘本时,常常只能了解表面的意思,只有通过写作才能真实地了解故事和字面背后的意思,并且思考角色的表现和心理变化,才可能投入到故事的阅读中。这也是为什么每次都有那么多笔头工作。
沈雨辰举例说,他常常带着孩子们排练 《绿孩子》,帮助孩子们认识校园欺凌。绿孩子是一个与众不同的丑孩子,他常常受到村民和其他孩子的歧视、欺负。每当他带着小朋友们读故事,读到绿孩子备受歧视时,大家都要表达自己的嫌弃,有些小朋友就会大声地说:“你太丑,我不喜欢你”“你太奇怪了,快离我远点!”……很多小朋友在说这些话时,心里其实会有代入,会想到自己欺负别的同学、自己的不愉快经历,甚至某种程度上带有心理的发泄。结束后,每个小朋友都对校园欺凌、歧视有自己的判断和体会。
教育戏剧也要遵循孩子的“敏感期”
虽然是教育戏剧,但对于这些指导的大学生来说,必须要研究孩子们各个年龄段的特点。
比如,幼儿园阶段的孩子正处于思维的敏感期,好奇心旺盛。小班阶段非常重要的还有社会规范敏感期,中班、大班时期的孩子则对空间、色彩、逻辑等都很敏感,人际关系敏感期也在这时候。
而到了小学阶段,孩子有两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满足感、归属感和认同感”“锻炼、忍耐和刻苦”。
这些在教育戏剧中都可以做到。
沈雨辰说,平时我们上课和考试时,很少给孩子满足和认同,或者只给两三个孩子认同,这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其实就是一种否定。但是戏剧不一样,每个小孩都有自己的角色,甚至同一个角色有好几个孩子一起做,每个人都可以收获满足和认同。至于“锻炼、忍耐、刻苦”,每次活动的时候,孩子们也会做错,他们会要求再来一遍,这个过程中锻炼的就是忍耐。
性格养成就在于内向到外向。大学生们曾带过一个从来不和陌生人说话的幼儿园小女孩,她只和父母、哥哥说话,即便要喝水也由哥哥帮她叫好。因为她从没有生活在需要交往的环境中,结果越来越内向。于是每次活动,他们都要针对这个小女孩设计一些角色,鼓励她走出沉默。还有一个特别调皮的男孩,第一节课的时候永远都是抓不住的,注意力不集中,其原因一是活动太简单无聊,二是缺少关注。针对这个孩子,他们设计了“即时雕塑”游戏———学生分成5、6个人一组,每组挑选一个领袖,然后每组学生都躺在地上组成一个字母C。躺下的小朋友不可以说话,因为小朋友不是那么听话,不能配合,所以这个皮孩子得指挥好所有的孩子,还得为自己在地上留个空,正是通过这样的环节,皮孩子很快和其他小朋友们建立起了信任和默契,上课时再也不只顾自己到处乱窜了。
即兴戏剧不是随便表演,准备三张卡片,一张是时间、一张是地点,比如船上、机场等各种稀奇古怪的地方都有,还有一张是在干什么,都是一些比较有意思的事,比如抓老鼠、游泳、修车等。有一次两个小男孩表演在船上抓老鼠,因为谁都不想当老鼠,两个人就在台上争了起来,场上一片混乱。很快表演结束了,其中一个孩子哭了。经过老师调停,他们重新商量好,再上场。
香港明日教育机构总监王添强最近在一次讲座中谈到,教育戏剧的好处在于戏剧是一个主动、积极参与的合作活动,不存在“你的规矩”和“我的规矩”,只有“我们的规矩”。戏剧中的孩子不再是单一的自己,而是和其他伙伴发生联结的“我们”,因而教育最大的功能也就不是训练一模一样的学生,而是训练“自我存在,但又主动合群”的学生。他说,当我们看到他人,那就有未来了。
原文阅读
来源|文汇报
作者|姜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