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外来者”的身份建构
当一个人身处一个新的环境时,他对环境的阅读与适应能力是极为重要的。在一个学校也是如此,对环境把握的越好,你也就能更快地适应下来,并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建构自己的身份,与学校以及学校中不同的人建立自己想要的关系。到天河外国语的前两天是非常不适应的,因为并没有长时间呆在一个学校的经历,也不知道如何持续性地与教师以及校长进行沟通。但是经过两天的适应,我逐渐建构出在学校中地两个身份:“影子校长”和“研究者”。
作为一个“影子校长”,我采取地是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身份建构方式。其实也就是通过崔校长的关照去开展相应的工作,比如住宿的安排和校园通行卡的制作就是崔校长安排门卫室的师傅帮我做好的,当然学校的大小活动基本上也都是崔校长安排老师通知我参加的。但是由于崔校长平时比较忙,再加上不可能将我的存在告诉所有老师,所以我就通过在餐厅、在篮球场和在教室的机会认识其他老师。比如第一天吃晚饭的时候认识了霍校长;第二天吃早饭的时候认识了马书记和罗老师;第一次听课的时候认识了同在听课的办公室主任刘老师和英语教研组的其他几个老师并参加了他们的讨论环节;第一次升旗的时候认识了同是华东师范大学毕业的於老师,所有这些老师都为我提供了支持和帮助。通过这两种身份建构方式,一方面,我能够顺利开展我将要开展的工作。我知道了学校整体运行的状态,认识了各个部门的负责人并了解他们的职责,能够在需要帮助的时候找到合适的人。另一方面,我也和一部分老师建立了良好的信任关系,为我自己的研究工作提供了帮助和支持。
作为一个研究者,通过听课建构身份并赢得老师们的信任。去学校之前就和崔校长沟通过要对学校的老师进行访谈,访谈对象计划是6位,根据教师职业发展的阶段将教师分成老、中、青三个层次,每个层次选择两位。崔校长的建议是让我规定好教师的背景信息由他来安排访谈,但是我并没有采取他给出的建议。在听课的过程中,我有意识地去选择符合访谈要求的教师,最终确定了四位访谈对象:刘老师、於老师、罗老师和张老师,在听过丁老师的公开课之后对她进行了访谈。在正式的访谈之前和访谈对象有一定的沟通,在访谈时都能够做到畅所欲言。
二、天河外国语学校整体性变革与发展
崔海友校长认为学校的变革和发展不能是在学校原有状态上的小修小补,不能头疼医头、脚痛医脚式的变革。学校的变革应该从整体、从最根本处去做革命性变革。当然这并不是每个校长,也并不是每个学校都有魄力和机遇去做这件事情,机遇到了能牢牢地把握住就会带来学校的持续良性发展。
(一)寓“和雅”文化于学校发展全程
在学校文化方面,以“和雅君子,世界公民”为学校的校训并贯穿于学校发展全程。“和”是中西方文化的契合点,意味着对多元文化的宽容和包容,意味着对个性的尊重和认同。“雅”在中国文化中是儒雅(君子),在西方文化中是文雅(绅士),意味着追求真理、高尚、卓越、完美。在天河外国语学校就读既能系统接受传统《论语》、《道德经》、《高山流水》、《春江花月夜》等传统文化艺术经典教育,也能全面接受《莎士比亚》、《命运》、《蓝色多瑙河》等国外文化艺术经典教育。在学校管理方面,坚持以人为本,文化立校。建设学习型学校,营造自主、开放、包容的校园文化,把教师和学生导入主动发展的轨道。学校管理以师为本,珍惜特色,为教师搭建成功、成名、成家的舞台,鼓励教师形成自己的风格。
“和雅”文化体现在学校发展的各个方面,下面以学生合作学习时的要求为例进行说明。在学校办学初期,学生合作学习还刚刚开始使用,小组学习秩序很难得到保证,课堂经常是乱糟糟的。针对这一问题,学校校长和老师共同努力,在学校办学思想的框架下对学生提出了“聆听无声、讨论小声、发言大声、质疑有声”的要求。“聆听无声”是指上课时候要学会聆听老师的讲话、其他同学的发言,然后再发表自己的观点;“讨论小声”是指让大家讨论的时候,6个同学一起,声音小组内可以听到就可以,不能打扰到其他小组同学的讨论;“发言大声”是指当老师让回答问题或讲课时要注意形象,自己的声音要让所有的同学听到;“质疑有声”是指当自己的意见和其他同学的看法不同时要大胆质疑,做到质疑有声。
(二)教学改革:将课堂还给学生
学校发展的核心在于课堂教学的变化,天河外国语学校以小班化教学为载体推动学校的整体变革。从学校发展的整体性规划来看,以小班制教学为载体进行了最少三个方面的变化:第一,教师授课形式的变化,改变以教师为核心的传统授课形式,将课堂还给学生。为体现外国语学校的特色,英语教学采用小班制中的小班制,也即英语上课以15人为一班,每班两个教师,这样充分保障学生与教师对话的可能,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和沟通也更加方便。第二,成立学生学习共同体,促进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助交流。每小组由6名同学构成,分组充分考虑学生之间的差异和同质性,做到“同组间异质化、不同组间同质化”,一方面,有利于加强组间不同类型同学的沟通与交流,促进学生的共同成长;另一方面,不同小组间差异较小,既有利于老师的指导,也利于组间的公平竞争。第三,根据各科教学需要编制“导学案”,促进学生的自学与思考。导学案的运用将学生自学、学生互学、教师教授以及学生反思与迁移等过程,最后达成的教学目标的六维目标:识记、理解、运用、分析、评价和创造。教师要讲的是学生不会的、延伸和拓展的,最后的是总结、系统化和条理化的环节,也即如何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让学生在小结中增加理解,把现有的知识纳入原有的知识板块中。
(三)学生德育:从“分离”走向“整合”
在学生德育方面,天河外国语建立了学生发展导师制度。简单来说就是以小组为单位,每位授课老师作为1-2个小组的导师而存在。行政班主任和导师同时存在,加深了教师与学生沟通的力度。导师要时时刻刻了解学生发展的情况,并以小会议的形式和学生家长进行沟通,学生家长能够很好把握学生在学校内的情况,家校合力促进学生的发展。崔校长认为,学生的德育工作是非常重要的,也是衡量一个学校办学理念和发展成效的重要体现。但是在现实中,许多学校提出很多的德育理念,打出很多具有影响力的口号,但是实际上去做、去落实到实践的却是少数。导师制是学生德育的一部分,而核心就在于拉近学生和老师的距离,将教师的发展和学生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
三、对两个教育问题的思考
由于一些原因,并没有办法在广州呆很长的时间。在走之前的前一天也就是3月16日,我借助自己的人脉资源参观了位于顺德市的广东碧桂园学校,在听课的同是参与并观察了三年级教师的听课活动、三年级行政会议、年级教师备课以及学校教师的主题工作坊。广州天河外国语学校是公立学校,有初中和高中两个年级,面向天河区招生。每届学生180人,班额控制在30人左右;广东碧桂园学校是依靠碧桂园集团的私立学校,幼儿园到高中都有,以三年级为例共有15个班,每班20人左右,采取语、数、英三科老师包班,其他课程走班的管理体制,引用的的国外课程,大部分学生高中毕业以后出国留学。两所优质的学校让我有以下几两个方面的思考。
(一)优质校发展的影响因素
一个学校的成功需要太多的影响因素,以天河外国语发展的情况来看,我想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育政策和教育财政的支持。其实这两个问题是影响所有学校发展的重要因素,从义务教育的不均衡发展到高等教育的“211工程”、“985工程”和“双一流建设”,其背后最为核心的还是政策和财政资金。效率和公平永远都是一对无法逾越的矛盾,即便是在一定时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一对矛盾,但是只能是相对解决而不可能是完全解决。天河外国语学校2012年秋季招生,目前已经五年多,每届招生180人,每班30个学生,全校不到1100个学生却配备了120多位老师,生师比9.2:1。而教育财政的投入大部分是按照学生人头来进行财政拨款,天外的特殊性表现在财政是通过班级来进行拨款,算下来每位学生能得到相当于其他学校学生1.5倍的财政拨款。虽然有钱并不一定是学校质量提升的充要条件,但是从根本上来讲,尤其是对于一个新建学校,政策和财政支持是学校发展最重要的条件。第二,办学的理念和学校发展的定位。崔校长、霍校长、马书记以及普通老师阐述他对学校发展的定位和目标,也即要走出天河、走出广州、走向全国。我想这样的定位是合适的因为学校目前正处于良性发展的过程中,同时学校发展的目标定位能够提现一定的层次性,“跳一跳摘桃子”最能够将学校发展的各个力量和主体联系在一起。第三,从整体上来看,全校给我呈现出的是欣欣向荣的发展状态。从一个小小的门禁制度就能体现学校管理的平等和精细化,校长每天能够和教师一起在餐厅吃一顿早餐、教师劳有所得、师生关系、师师关系和谐稳定,民主、开放的学习氛围、相互信任的人际关系才是学习型学校和学习共同体构建的核心要素。第四,良好的家校关系是学生成长的重要组成部分。两个学校都形成了良好的家校沟通机制,家长对学生各个方面的关注也给学校以及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当然家长也会积极配合学校的工作。比如在对“学困生”的帮助方面,学校和家长共同寻找原因,合力促进学生的发展和成长。
(二)教师队伍建设与有效教师学习
教师素质以及教师队伍建设是每一所学校发展所必须要考虑的重要因素。天河外国语学校非常注重教师队伍的建设,崔校长在各种会议上倡议教师们要共同努力创建良好的环境把学校建成一个学习共同体,教育行政部门、学校为教师提供了较为宽松和自主的学习环境,教师自主学习的积极性非常高。可以借鉴的做法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天外通过小班化教学而降低了师生比,教师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去琢磨如何上好自己的课程,如何更好地在40分钟里将教学的目标和实际的教学环境结合起来,而不仅仅是按照教学大纲和课程安排把课上完。从学校制度层面来看,学校要求教师每学期要去听同僚的课并给予反馈,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同时,教师个体以及教师之间也非常乐意基于一定的教育问题进行探讨,也有教师合作开发校本课程以及出版著作的情况。
其次,通过每年的社会招聘网罗优秀教师,以教师的高起点促进学校教师的专业水平建设。“下的去、教的好、留得住”是《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文件中的核心词汇,每个词汇都对应着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中紧密相连的问题,很显然,这样的问题在天河外国语学校并不存在。
最后,通过教师之间、教师与教研员之间、教师自己的反思促进提高教师对课堂把握的程度,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在提及教师有效学习方面,崔校长认为目前存在的培训、外出学习考察以及网络课程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教师的成长,但是具体的效果并不令人满意。教师学习应该可以归纳为三条路线:第一条是教师基于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去和同僚以及专家进行沟通和头脑风暴,走“实践”-“理论”-“实践”的道理,而核心的问题还是学生,教师学习活动只是促进学生发炸的载体,没有基于教学实际问题和学生发展的教师学习是不能算上有效的;第二条路线是“理论”-“实践”路线,其实从我的角度来看这也是教师校外学习的的常用模式,期待用上升到理论层次的东西去指导教师的实际情况,其问题在于两个方面,一方面在理论的传递过程中教师可能并不能全部理解或者接受,传授式学习在很大程度上并不能吸引教师接受并在实际教学中改变自己的教学行为,而另一方面,教学实践是具有情境性的,理论和实践并不一定能够很好地结合。我很赞同崔校长对有效教师学习的看法:也即源于实际教学问题、学习的根本在于学生的发展、载体在于教师之间的合作学习和教师自己的教学反思,而载体中的人既有自己的同事、校长、教研员,也有可能是高效的教育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