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影子校长”为重点,“五个一百”相互支撑,培养未来教育引领者的实践育人模式

您的位置: 首页  学生成长  学生实践感想

拥抱“星星的孩子”

发布日期: 2018-04-26

 【一】        我所了解的特教机构 

学前教育系2015   贺娜

此次的寒假社会实践,给我最大的感触就是需要完善,包括特殊教育体制机制、机构建设、教育经费等多方面。

在和七彩虹特殊儿童康复教育中心老师的访谈中我了解到,我国第一家为孤独症儿童及其家庭提供服务的民办教育机构“星星雨”。。1993年,当星星雨成立的时候,中国仅仅有3名权威医生诊断过孤独于1951年才将特殊教育正式确定为国家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并于1956-1965年症。当时在中国针对孤独症的特殊教育领域几乎是一片空白,无论是学校还是医疗机构,都没有一家机构能够给孤独症儿童提供服务以及相关信息。而我国就盲、聋、哑学校的教育性质、办学任务、经费保障、基本学制、教学计划等方面制定多项政策,促使特殊教育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起步较晚,仍然忽视了如孤独症、多动症这一系列的病症。

而在18世纪,西欧各国就在政治文明进程中,纷纷建立国家行为的特殊教育学校或对个体行为的特殊教育机构并予以国家承认。特殊教育源起于人性解放、人权崛起,具有体现残疾人的尊严、保障其平等权利的政治蕴涵。可见,我国在此方面的落后。

特殊教育在我国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在北京1993年就有了星星雨,而在库尔勒——这样一个西北边陲的小城,却在2017年才有第一家类似的机构,并且还是由特殊儿童家长自发成立的,机构成立之初获得的各方支持十分有限。同时,一个月1500元的学费对许多家庭来说并不能负担得起。部分孩子常常面临因为学费交不上要退学的威胁。由于经费和师资有限,机构可容纳的特殊儿童较少,在场地上也比较拥挤,在家长陪同孩子参加课程时不能很好的开展一些活动。

【二】        最难忘的少年班——“高壮壮”和“瘦小小”

学前教育系2015    熊敏秀

七彩虹特殊儿童康复教育中心有一个有爱又特别的“少年班”。在观摩少年班课程的过程中,我最难忘的就是游戏课的场景。

套圈游戏中,老师要求同学们在规定距离外用塑料圈套水瓶,前一位同学完成后要把圈捡起来交到下一位同学的手中。这一次课上,班级里的“高壮壮”明明和“瘦小小”杜妹妹被分在了同一组,每一次明明和杜妹妹交接塑料圈时,我们都忍不住笑。

明明和杜妹妹分别是少年班年纪最大和最小的同学,明明的年纪是杜妹妹的两倍,而体型则远不止两倍。差异如此巨大的两位同学站在同一个队伍里非常显眼,但他们遵守规则、认真交接游戏材料的画面和谐又充满温情。

老师更换游戏材料时,少年班的同学们挤在安全通道口的两级台阶上休息,大家自然地把“瘦小小”杜妹妹围在中间,杜妹妹则自然地靠在“高壮壮”明明的身上。

明明身材高大,有时会突然走近或抓住我们的手表达他的友好,起初我们多少有一些顾虑,担心他控制不好自己的力度伤到人,而他的同学们对他十分了解和信任,都喜欢跟在他身边、靠在他身上。这样有爱的班级和温暖的场景总能让我们不由自主地笑起来、回想起来。

【三】十年,“来自星星的孩子”终于长大了

学前教育系2015     罗琦月

明明,是我身边唯一一个认识的特殊儿童。从我搬家到这次去七彩虹特殊儿童服务中心实践再次见他,已经过去了十年。明明,他终于长大了。

小时候我对他印象很深。他爸爸跟我妈妈是同事,住一个家属院。有次他们家来我们家做客,爸妈让我带着他玩,大人们在聊天。那时候他父母说确定了他是自闭症儿童,但我并不懂什么叫自闭症,只知道这个弟弟光埋头自己玩我当时参赛的小赛车,我跟他说:“你轻点玩,这是我用来比赛的。”但他一直不理我,就像完全听不到一样,只是自己玩自己的。结果也很让我无奈,他真的玩坏了——已经不记得是掰断了轮子之间的杆子,还是扯断了发动机的线。后来在楼道里见过几次,他一直缩在他妈妈身后。他妈妈让他给我们打招呼,他就探出半个小脑袋看我们一眼就又缩回去。他妈妈只好抱歉地对我们笑笑。我上初中搬家之后就再没见过他,只是偶尔听闻他的近况。

这次去七彩虹特殊儿童服务中心实践,又见到了他。他跟小时候不一样了。他从一个沉浸在自己世界里不愿与他人交流的孩子,变成了也有同学和朋友的孩子。

虽然明明的“交流”方式很奇怪,他只会突然抓住你的手,但相比小时候,他现在能够主动去跟人“交流”,不再封闭自己。十年未见,这个“来自星星的孩子”终于长大了,15岁的他依旧如孩童般纯真、善良,现在有很多老师关心照顾他,还有很多同学朋友每天跟他一起学习和玩耍。我想他会越来越好的。

明明的妈妈何女士是七彩虹特殊儿童服务中心创始人之一,她希望有更多的人重视自闭症儿童关注自闭症儿童。正如七彩虹特殊儿童服务中心的标语一样:“我们在一起,世界不孤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