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而个性发展——
华东师范大学卓越育人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教学成果报告
华东师范大学
摘要:华东师范大学以马克思的“人的全面与自由发展”为根本追求目标,以“卓越育人”为第一性原理,秉承“智慧的创获,品性的陶熔,民族和社会的发展”这一崇高大学理想,抓住了思维卓越是卓越人才最重要的特质,进行了“以学生全面而个性发展为目标、以思维能力提升为牵引”的卓越育人模式的探索和实践。成果有效推动了学校本科人才培养的全面转型,人才培养改革成效凸显,专业建设成效斐然,教师育人能力显著增强,毕业生培养质量显著提升,得到了用人单位和社会的广泛认可。形成的卓越育人模式、举措和经验,对其他院校产生了辐射和影响,对中国卓越人才培养具有示范和引领作用。
一、成果背景
作为双一流A类建设高校,华东师范大学主动响应国家战略发展和时代发展需求,为民族和社会发展培养各领域卓越人才。卓越人才最重要的特质是思维卓越。学校始终秉承“智慧的创获,品性的陶熔,民族和社会的发展”这一崇高大学理想,在“基本要求+需求选择”“精炼基础、弘扬个性”等人才培养方式的探索基础上,把拥有健全的思维作为培养卓越人才的突破口,开启了全校范围的卓越育人改革行动。
学校组织召开各类卓越育人研讨会200多场,发布卓越学术、卓越育人、通识课程三大纲要,确立了以“一目标、三阶段、两课堂、四导向”为内核的卓越育人新范式:围绕学生全面而个性发展的目标,通过“培根、筑基、融通”三个阶段的培养,推行一二课堂融合的全育人培养方案,构建“思维导向、前沿导向、英才导向、研究导向”为引领的课程体系,促进学生成长为思维全面和创新发展的卓越人才。

图1 卓越育人模式
二、成果解决的问题
本成果有效解决了如下教学问题:
(一)激发学生使命感与内驱力:如何通过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激发学生使命感和自主探究的内在动力?
(二)保障学生全面而个性发展:如何通过改革育人模式,提供思维全面和创新发展的优质教育?
(三)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晋级:如何通过建设卓越课程体系,健全和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构建卓越育人生态与环境:如何通过优化体制机制,为卓越人才的成长提供良好的育人环境?
三、解决路径及主要举措
(一)落实“三全育人”理念,激发使命感和自主探究动力
1.强化价值引领,以课程思政激发使命感。依托全国重点马院,建强思政课程;全面实施课程思政,推动课程思政覆盖所有类型课程,学校为不同类别学生定制“共性要求+个性需求”的课程思政方案。 构建“体验—认知—志趣—创造”的体美劳教育体系,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塑造相统一。
2.以双创育人激发自主探究的内驱力。2018年成立创新创业学院,全面负责学校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和课程建设、项目孵化等活动,将创新创业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推动科研平台全开放,完善“观摩体验—研究训练—独立研究”进阶式学术训练体系,打造具有师大特色的文化、课程、训练、竞赛、实践“五位一体”双创育人体系。
(二)实施“三段式”人才进阶培养,保障思维全面和创新发展
基于卓越育人理念,采用三阶段、多样态、个性化的培养方式,促进学生思维的全面和个性发展:
1.“培根”阶段:思维之全。低年级以思维导向的通识教育为主,帮助学生领悟多样思维方式,重点培养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激发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2.“筑基”阶段:思维之专。中间年级以前沿导向的专业教育为主,深入理解和把握专业的思维方法和工具,融入最新知识与前沿进展,提高课程的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培养创造意识。
3.“融通”阶段:思维之融。高年级以跨学科及本硕贯通教育为主,精选多元培养路径,打造跨学科、跨学段、跨文化的课群与实践项目,提高学生在不同思维模式中自由转换的融通能力,且基于融通基础上的个性发展与创新发展。

图2三段式人才进阶培养
(三)构建“四导向”引领的课程体系,明确卓越育人实践路径
以“思维导向的通识教育、前沿导向的专业教育、研究导向的教师教育、英才导向的智能教育”为引领,全面升级课程体系,提高课程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完成292门打样课程大纲和2588份课程整改方案。
1.强化思维导向的通识教育。统筹优质资源,构建“少而精、博而通、超越知识点、以思维训练为特色”的金字塔型通识课程体系。实施《通识教育课程准入标准与评价规则》。打造以“人类思维与学科史论”课程群,《<共产党宣言>导读》《道德经》《几何原本》《量子史话》等经典阅读课程群为代表的高水平通识课程244门。

图3 “金字塔型”通识课程体系
2.推行前沿导向的专业教育。以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为示范,带动所有专业课程的改革,融入最新知识与最前沿发展,强化创造意识培养。出台《专业教育课程准入标准与评价规则》。专业课程入选近百门国家级金课。
3.探索英才导向的智能教育。推动智能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支撑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卓越发展。率先发布《华东师范大学混合式课程标准》,建设“水杉在线”“大夏学堂”“一平五端”等集“学、练、测、创”于一体的辅助平台,大规模推进在线课程建设,重点打造123门优质在线课程、425门大夏学堂优质课程和113门混合式优质示范课程。智能教育实验室获得教育部首批人文社科实验室试点。
4.凸显研究导向的教师教育。立足中国教育实际和世界教育发展前沿建设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以项目制研究型学习设计跨学科的教育实证研究和教学实训课程。构建见习-研习-实习一体化实践课程体系,引导学生开展实证研究与理论研究,强化教育实践与研究能力的培养。
(四)优化“多元联动”保障机制,打造卓越育人生态和环境
1.成立卓越学院和四大书院,厚植卓越育人土壤。成立卓越学院,以顶级学术研究资源融入拔尖学生培养。创立全国首个面向师范生的孟宪承书院,在此基础上先后成立经管书院、大夏书院和光华书院,探索建立学业指导体系、立体化导师制度等基于生活园区的养成教育,以及电子发展档案等配套措施,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
2.设置责任教授,发挥参谋和监督作用。颁布本科专业点(教学点)责任教授制运行细则,在校内所有招生的本科专业、公共课程教学点和通识课程教学点设置责任教授岗位,至今已实施三届,累计聘任200余人次,负责专业建设的调研、诊断、规划和评估等工作。
3.实施常态化评估,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实施“自我评价、同行评价、学生评教”三位一体的教师本科教学质量评定办法,作为职称评定和教学评奖的重要参考;率先研制专业认证的评估体系和流程,完成两轮全覆盖校内专业评估工作,动态调整停招13个专业。
四、成果的创新之处
一、培养理念创新:以思维能力提升为牵引培养全面而个性的卓越人才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的全面而个性发展,卓越人才最重要的特质是思维卓越,其中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是卓越人才需要具备的基本思维能力。本成果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传承老校长孟宪承先生“智慧的创获,品性的陶熔,民族和社会的发展”的办学理念,创造性地提出“以学生能力提升和素质达成为中心,以全面而个性发展为目标,以思维能力提升为牵引”的卓越育人理念,培养各领域卓越人才。
二、培养范式创新:“三阶段”确保全面而个性发展,“四导向”促进卓越成长
本成果实施“培根、筑基、融通”三段式人才进阶培养,为卓越人才成长提供了分阶段、多样态、个性化的培养方式。低年级为主的通识教育、中间年级为主的专业教育、高年级为主的跨学科及本硕贯通教育,保障了学生的全面而个性发展。创新性地构建了以“思维导向的通识教育、前沿导向的专业教育、英才导向的智能教育、研究导向的教师教育”为引领的卓越课程体系,提升课程的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强化思维能力培养,促进学生卓越成长。
三、培养机制创新:构建“多元联动”育人新格局,优化卓越育人生态
创新性地在各本科专业(教学点)设置责任教授岗位,负责相关调研、诊断、规划和评估等工作,充分发挥参谋和监督作用,进行学术与管理的融合;依托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而行,卓越学院和四个书院的养成教育,通过全育人培养方案联动一二课堂,进行“教”与“育”的融合。选聘有境外高校学缘背景的知名教授组成培养方案审读专家团,与教学委员会、教学管理团队等共同构成多元质量保障队伍。开发校园植被的“芳秾小程序”,制作校园标识系统,创造“一品一筑皆教育”和“不言之教”的育人环境。
五、成效与应用推广
(一)促进师生卓越发展
1.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提升。近5年,我校在QS世界大学毕业生就业力排名中保持内地高校前20名、全球301-500名,其中2020年位居内地高校第16位。每年近50%毕业生继续深造,其中约60%被全球前100名高校录取,4个菁英班近3届拔尖学生升学率为82.9%。近10年毕业师范生98.5%回到生源地任教,近80%进入当地重点中学,获省部级以上荣誉的毕业生比例达25%。
2.个性发展和创新发展得到有效落实。提供跨专业选课、校内外辅修等多途径学习方式,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近5年,每学年跨专业选修课3000门次以上,选修学生5500人次左右;首创转师范方向通道,成功率高达86%;近3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立项累计1853项,上海大学生科创基金、“创智汇”创业基金资助项目225项、1030人次。
在全国重要赛事中获得国家级、省部级奖项共计5351人。在近五届中国“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获8金7银12铜,全国前十;近三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获一等奖4项、二等奖8项、三等奖5项,两度捧得“优胜杯”;近三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获5金7银6铜,全国前五,两度捧得“优胜杯”;连续5年获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优秀论文奖”(最高奖);近三届“创青春”中国青年创业大赛荣获4金1银(上海第一)。
3.教师育人能力显著增强。近5年获省部级以上教学荣誉近300项、省部级以上称号课程近400门,其中,入选教育部首批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团队)4位,入选率100%。29项全国教材建设奖,41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中一等奖2名、二等奖1名,全国高校混合式教学创新设计大赛中特等奖1名、二等奖2名。
4.专业建设成绩斐然。在近两届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选中,我校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荣获一等奖5项、二等奖10项,排名全国第三;10个专业入选国家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排名全国并列第五;5个专业入选强基计划;58个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5项教育部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入选率100%),7项教育部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
(二)改革经验有效辐射
1.学校多次分享教改成效。多位校领导和教师在国际性、全国性教育教学会议上分享改革经验。如教育部课程思政建设推进会议、全国新文科建设工作会议、全国高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单位经验交流暨成果展示会、全球创业周启动仪式等作交流发言。
2.牵头成立全国高等师范院校课程思政教学研究联盟、全国学校体育联盟、全国教育数字化改革学校联盟、全国大中小学德育一体化教学研究中心、长三角地区高校书院联盟、长三角高校书院劳育协作平台等组织,推进教学改革经验的共享。
3.改革理念被其他高校认可。据不完全统计,5年来,美国弗吉尼亚大学、法国里昂商学院、以色列海法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百余所国内外高校前来专题调研。
(三)示范引领作用凸显,引发社会持续关注
学校入选首批“教育部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全国师范院校唯一入选高校)、首批上海市课程思政“整体试点校”和领航高校;入选首批国家级创新创业学院建设单位,获评“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连续5年获评“上海A级高校创业指导站”,三次排名第一;2个院系分别入选上海市、全国“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示范院系,师范生师德涵养的做法获第五届中国教育创新成果公益博览会最高SERVE奖等。
中央电视台、上海电视台、解放日报、人民日报、文汇报、新华网、中国教育报、澎湃新闻、光明日报、学习强国等报道华东师大本科教学改革实践每年百余次。其中,教育部网站先后对学校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教师教育、课程思政、书院制、双创、国际化等工作进行专题报道50余次。
2019年5月21日,央视新闻联播以《华东师范大学思政课 以真理育人心》为题报道了学校思政课创新举措。2020年6月18日。CCTV-13《朝闻天下》栏目报道学校强基计划推行留白式培养,在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外,为学生自主选择留足空间。2018年12月24日,教育部简报〔2018〕第57期以《华东师范大学创新路径提升本科教育质量》为题重点宣传学校本科人才培养工作。